鱼波豆虫病(Ichthyobodiasis )
【症状】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。当病情严重时,可见皮肤及鳃上黏液增多,寄生处充血、发炎、糜烂。大鱼患病时,可引起鳞囊内积水、竖鳞等症状。病鱼离群独游,游动缓慢,食欲减退,以至不吃食,呼吸困难而死。
【病原】飘游鱼波豆虫(Ichthyobodo necatrix)。
【防治方法】
(1)鱼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。
(2)加强饲养管理,注意水质,提高鱼体抵抗力。
(3)鱼种放养前用8~10g/L浓度硫酸铜(或5:2硫酸铜、硫酸亚铁合剂)药浴10~30min。
(4) 10~20mg/L高锰酸钾药浴10~0min 。
(5) 2%的食盐水,进行10~20min的药浴,并严格遵守时间,如发现异常,立即中止。
黏孢子虫病(Myxosporidiosis)
黏孢子虫病没有明显的流行季节,一年四季均可发现。其地理分布很广,危害也比较大。黏孢子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,各种之间也有差别,有些种类目前尚不清楚,因此其感染途径也不清楚。
【病原】黏孢子虫( Myxosporidia)属于黏体门(Myxozoa)、黏孢子纲(Myxosporea)这一类寄生虫种类很多,主要寄生在海水、淡水鱼类中,少数寄生在两栖类和爬虫类。寄生部位包括鱼的皮肤、鳃、鳍和体内的各器官组织。其中寄生于锦鲤的危害较大的黏孢子虫种类主要是野鲤碘泡虫( Myxobolus koi )、吉陶单极虫(Thelohanellus kitauei)和一种单极虫(Thelohanellus hovorkai)
【症状】病鱼症状随寄生部位和不同种黏孢子虫而不同。通常在组织中寄生的种类,形成了白色胞囊,胞囊有两种类型,小型的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,大型的肉眼可见,例如野鲤碘泡虫侵袭鱼体表和鳃等组织,鳃盖因被患部压迫呈打开的状态,呼吸困难,继而变得衰弱,死亡亡率较高。吉陶单极虫寄生于鱼肠管内导致肠肿瘤,这种肿瘤会妨碍肠管内食物等的移动而导致摄食不良,身体变瘦,甚至衰弱至死。另外一种单极虫,一般常寄生于鱼的体表,头部和体表出现血斑。
【防治方法】如果有经验的话仅凭眼睛便能判断,因这种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,只有对发病鱼进行隔离。病鱼呼吸困难,所以供氧必须充足,另外容易并发鳃腐烂病,所以抗生素的药浴也应该实施。发生过一次疾病的池,每年都很有再次发生的可能。
【预防措施】
(l)不从疫区购买携带有病原的苗种,严格执行检疫制度。
(2)用生石灰彻底清池消毒。
(3)不投喂带黏孢子虫病的鲜活小杂鱼等。
(4)发现病鱼、死鱼及时捞除,并泼洒防治药物。
(5)对有发病史的池塘或养殖水体,30d全池泼洒敌百虫1~2次,浓度0. 3mg/L
【治疗方法】
(1)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浓度为0.3mg/L,可减轻寄生在鱼体体表及鳃上的黏孢子虫合的病情。
(2)寄生在肠道内的黏孢子虫病,用晶体敌百虫或盐酸左旋咪哇拌饲投喂,同时再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,可减轻病情。
斜管虫病(Chilodonelliasis)
斜管虫病是容易发生在秋冬季节低水温时期的病。斜管虫是属于热带淡水鱼的寄生虫,通常只在20℃以上繁殖,但是鲤斜管虫只寄生于锦鲤、金鱼、鲤等体内,且在低水温下繁殖。而且在不利繁殖的环境下能自己制造囊胞并在其中长期生存,等待繁殖的机会到来。常在20℃以下,特别是水温5~10℃的水温中分裂增殖,突发性地发生。
【症状】鲤斜管虫寄生于鱼的鳃和皮肤上,少量寄生时对寄主危害不大,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皮肤及鳃上有大量的黏液,鱼体与实物摩擦,表皮发炎、坏死脱落,呼吸困难而死。鱼苗患病时,有时有拖泥症状。
【病原】鲤斜管虫(Chilodonella cyprini)
【防治方法】
(1)鱼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。
(2)加强饲养管理,注意水质,提高鱼体抵抗力。
(3)鱼种放养前用8~10mg/L浓度硫酸铜(或5:2硫酸铜、硫酸亚铁合剂)药浴10~30min。
(4)10~20mg/L高锰酸钾药浴10~30min。
(5)2%的食盐水,进行10~20min的药浴,并严格遵守时间,如发现异常,立即终止。
小瓜虫病(Ichthyophthiriasis)
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(White spot disease)发病后,病情发展很快,传染性也高,是一种最需要警戒的病。水温25℃以下,一年中都可发病,特别是水温易变的初春梅雨季节和初秋容易发病。再者,水温和水质突然变化也经常导致发病。白点病早期发现时最关键,初期时候治疗能够马上消除白点恢复健康。
【症状】初期在胸鳍,头部等长出1 mm以下的小白点,故叫白点病。当病情严重时,躯干、头、鳍、鳃、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,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。寄生部分泌大量黏液,白而混浊,表皮腐烂、脱落,甚至蛀鳍、瞎眼,病鱼体色发黑,消瘦,游动异常,能够看见病鱼在池底使劲摩擦身体的动作,有时也能看到像发疯一样的动作,没有食欲,身体衰弱,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。
【病原】小瓜虫(Ichthyophthirius spp.)寄生淡水鱼上的是多子小瓜虫(1. multfliis )
【预防措施】小瓜虫常随新鱼、水等侵入池中,在新鱼放入前或品评会展出后的鱼,要彻底驱虫之后再放人池中。另外,在池水非常污浊,鱼体抵抗力下降时,小爪虫会突然性大量繁殖,所以要十分注意池水的净化。
【治疗方法】
(1)1%的食盐水,进行1h药浴,连续3d。
(2)色素剂药浴,每立方米水加亚甲基蓝1一2g。
(3)水温提升到28℃以上,水温一上升,小瓜虫繁殖就停止,可以自然治愈。
为了实行有效果的治疗,投药后,在药失效之前,换掉1/3~1/2的水,再次投药,如此数次反复,大体上可以驱虫。